今年上半年,全球化肥价格基本是一路高歌,但进入下半年,国内化肥价格突然回落,而国际化肥价格则持续上涨,呈现出了“两重天”的格局。
近期,因天然气供给缺口越来越大,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发酵,化肥厂“停产潮”愈演愈烈。在此背景下,市场观点认为,国内化肥将迎来历史性机遇。但业内分析人士则指出,“我国优先保障国内用量,执行出口法检政策,短期暂不考虑出口市场对国内化肥带来利好。”
1,欧洲化肥厂纷纷“停产”
天然气是化肥生产商制造合成氨、尿素和硝酸盐等氮肥的关键原料。面对史上最高的天然气价格,近期,欧洲化肥厂“停产”消息频出。
彭博数据显示,本周北美化肥价格指数上涨逾11%,创3月份以来最大单周涨幅。
值得关注的是,欧洲天然气紧张继续发酵。9月2日晚间,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发布消息称,北溪-1无法在周六(北京时间9月3日早上8点)按计划重启。由于发现多处设备故障,“北溪-1”天然气管道将完全停止输气,直至故障排除。
2,国内化肥将迎历史性机遇?
天然气价格飙升抑制了欧洲化肥产量,数据显示,欧盟化肥行业规模相对较小,仅占全球产能的9%,但随着欧洲化肥厂“停产潮”愈演愈烈,欧洲农业的唯一解决方案是进口。
全球化肥价格实际从去年开始已经进入上升通道,当下欧洲能源危机或将进一步推升粮价,使农化处于景气周期。从化肥主要元素来看,由于我国的化肥受出口法检限制,国内外氯化钾、磷酸一铵价差明显。国内外化肥市场的较大价差给予了国内化肥企业一定的提价空间,在未来粮价维持高位的预期下,国内单质肥(氮肥、磷肥或钾肥)价格有望持续提升,相关企业业绩具备较好弹性。
虽然因天然气供给缺口,欧洲能源危机下化肥厂“停产潮”愈演愈烈,国际化肥供不应求,且价格持续上涨。但我国优先保障国内用量,执行出口法检政策,法检程序时间大体在2个月左右,中间也存较多不确定性和风险。如会不会误船期,价格行情变动等。
|